Tag Archives: 小公主第一次表演

小公主第一次表演

2013年4月16日 (星期二)

早上9時半,二公主的第一次體操表演正式開始.肥仔爸爸和祖父母都專程來棒場,嘉嘉也是坐上客,先看妹妹表演,自己下場才演出.

教練們都很用心,為這次表演把場地仔細地佈置一番,讓小朋友有一次愉快的經歷.學院每個節日都佈置一番,又有相應的節日道具教學,真的很有心思,而且畫作全都畫得很有水準,每幅畫都會令人會心微笑,是開心作品.未知誰是幕後高手?

真的畫得很生動,莫說小朋友見到開心,大人見到都心境愉快.

有很多奬盃!!!每位有份參與表演的學員,演出完畢後都有奬盃一個.但為何表演會送奬盃??謎!

二公主熱身中.

晴晴看到有大批觀眾,突然大大進步.平日都不能跳過這些矮墊,她卻接連跳過黄色和藍色墊,開始掌握到側手翻的技巧.

晴晴第二最愛 – 平衡木.她很喜歡在平衡木上做前滾翻和後滾翻.

考平衡力和協調能力 – 穿過圈圈走過平衡木.

後滾翻,她差點兒可以自己做到,要努力練習呢!

2位教練和晴晴合照.(未得她們同意,唯有將她們變成蛋蛋臉)

表演完畢.晴晴上台攞奬啦!其實個個小朋友都不知道發生甚麼事,但全部人都拍手,有又禮物收,個個都笑得好開心.

晴晴好開心收到奬盃,大家估下點解?

二公主將奬盃帶給媽媽看,然後想放入口,吃進肚子裏,哈哈哈!她以為這是朱古力奬盃,是用來吃的.

媽媽阻止她吃奬盃後,告訴她這並不是食物,不能吃掉.她好失望,用不能置信的眼光呆看著這個不能吃的東西.然後,她乖乖聽話去扮得奬選手,讓媽媽拍照去.

等了大半個小時,大公主的表演時間終於到啦!

嘉嘉好鐘意吊環,2姐妹都喜歡踢腳.

大公主要多多練手力,她不消一會就放手.

跳彈床完全無難度,看看這組連環快拍就知道.

教練要求她們扮拿著望遠鏡.

表演側手翻,唔好眨眼呀!

後滾翻表演.

落地起身即跑,厲害.

前滾翻連續做了10多次,但每次都被其他小朋友擋住鏡頭,唯一的相片是完成後企定定.

嘉嘉很喜歡平衡木,她其實是在倒後行.

小小show off表演,在教練幫助下做了一套動作.

教練不停和小朋友做示範,真的佩服他們的精力如孩子般旺盛.

表演完成,多謝收看.

嘉嘉第一個上台,其實也不知道發生甚麼事,但大家也為她拍掌,所以好開心.(每個小朋友都會這樣舉起奬盃,因為教練在旁指導.)

爺爺嫲嫲買了鮮花送給她們,2位小公主人生的第一次表演,第一個奬盃(雖然明明沒有比賽)和第一次收鮮花,真係大日子.

嘉嘉收到花後,開心到難以置信.含羞答答地謝謝祖父母.

靚靚鮮花,兩位小公主不停嗅聞花香,好可愛.

2個小人兒都沒有做鬼臉,難得的合照.

左邊的奬盃奇怪地寫著3rd Place Team.他們把奬盃混淆了?

肥仔爸爸和媽媽一直都聽聞很多學校,任何體育活動都是"個個是贏家",只要參予便會獲得奬盃,這種現象好像已經是美國大部分學校的文化.

我們都不太喜歡這種"文化",或多或少覺得這是形成年輕一代不能接受錯敗的問題之一.體育活動,假若是以玩樂形式進行,只有參與,沒有贏輸,大家都玩得開心是當然的.但活動結束,卻送每位參與者一個奬盃或奬座,就很不明所以.大家都在玩,怎會和奬座拉上關係,頒與一張有份參與的證明書還可以接受吧!

然而,假若活動是比賽,每位參賽者都是贏家,各人送一個奬盃.那對盡力做到最好的人很不公平吧!明明是第一位,努力練習又盡了能力,卻得不到肯定和認同,又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奬勵,眼看其他沒盡力又沒練習的都收到奬盃(努力成果的標誌和辛勞訓練的奬勵),很令人沮喪.而且,這不見得對欠缺自信的小朋友有甚麼好處(這是很多家長喜愛這種文化的藉口).

作為父母,鼓勵孩子建立自信是很正常的.但教導孩子"勝不驕,敗不餒","失敗乃成功之母","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"等等也很重要.輸了比賽不緊要,有贏就有輸,不能輸打贏要.今次輸了,檢討自己,努力多加鍛練,學習別人的長處,改善自己的短處,贏不了別人,至少每次也贏了自己,每次有進步,做得更好也不容易.

畢竟,教導孩子現實也很重要,他們不能永遠住在父母安排好的"Fantasy Land".真正的世界,不管你如何本事,一山還有一山高,只要盡力而為,問心無愧就可以.每個人比賽都希望勝出,否則就不會參賽.怕孩子輸掉會失去自信心,那就不要安排他們在未準備好的時候去參賽.既然參賽,就要趁機會教他們處理和面對"輸贏的學問".

父母需要教導孩子即使勝出,也不要驕傲,尤其不要在落敗的孩子面前過度的慶祝.每個人都會經歷輸贏,勝出當然興奮愉快,開心慶祝沒有問題,這是人之常情.但在落敗的對手面前,肆意地尖叫"我勝出,我是大贏家"就有點兒那個了.孩子需要有同理心,試著叫她們想像身份對調,她們是落敗的一方,贏出的一方站在你面前過度地慶祝,她會有何感受?大半年前,剛滿2歲的晴晴也明白這道理,這個感覺一點也不好受.

比賽有贏有輸本是定律,但美國文化(甚或香港)都替孩子找理由去逃避這個現實.世上根本不可能人人都贏,那些活動叫學習,玩耍,參與或演出.但比賽項目,孩子也深知 道是有人會勝出,有人會落敗.每人也給一個奬盃,無自信的孩子會覺得被人可憐而收到"奬勵",又或會傻傻地自以為做得很好,不用再改善甚麼而變得自我自大,最終是得是失呢?由父母和師長潛移默化這種"人人是贏家"的新理念,孩子成年後突然發現世界不再那麼美好和理想,自己原來並不是樣樣皆能,一下子受得起輸的苦嗎?